close

七月五日晚,僑興。

中午想起美女文,就撥了個電話給她,約了晚上參觀她的新居,
想到她曾經提過這部片,說是輕鬆有趣,就一起去看了。
嗯,還蠻好笑的啦。

回來後蠻好奇大家對這部國片的評價,就逛了逛Movie板,
好評居多,不過我貼一篇比較合我胃口的上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以下轉錄自PTT,Movie板,arcadio的文章)

作者: arcadio (zzz) 看板: movie
標題: 看完《國士無雙》的一點感想
時間: Sun Jul  2 00:07:05 2006


「在看《條子阿不拉》時,這種尷尬的感覺特別強烈,這裡的破綻可能包含了
  表演的業餘、燈光的平板、道具的失真和一切想要模仿類型電影,卻難以消化
  下的痕跡。................................

  事實上這種孤掌難鳴的窘境,或是直接承認台灣電影幾乎沒有工業的難堪。
  更說明想走商業路線的困難,並不下於藝術美學的精進。」
                                                           - -  聞天祥

看完國士無雙,走出戲院,心中有很多感想,但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中的,
卻是這一句話...


不可否認地,我認為《國士無雙》的確是國片近年來,幾部較好的類型電影之一。
導演的企圖心,以及營造出來的效果、娛樂性。
都十分令人讚賞!


而台灣國片的慘狀,也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台北市首輪院線映演國產影片、港陸影片暨其他外片之票房歷史統計(1999-2006/5)】
http://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131&ctNode=22  (台灣電影網)

基本上,這種慘狀,用“輸到脫褲子”已經不足以形容了

「1998年時,台灣國片產量15部,其中有九成還是依靠輔導金拍攝,國片觀眾五萬多人
  在二十世紀結束的同時,台灣電影產業倒退五十年,回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的水準」

                                                                 - -盧非易

當然,台灣國片近年來也有不少堪稱賣座的作品,例如易智言的《藍色大門》,
張作驥的《美麗時光》,但都是走特定的市場,掌握特定族群而賣座的片子。
《國士無雙》的出現,清新、有趣、富娛樂性的電影,無疑令人感覺到國片的新希望。

犯罪懸疑的黑色幽默類型電影,其實數目不少,例如蓋瑞奇的《偷拐搶騙》
曲折的劇情,明快的節奏,緊張、懸疑的氣氛,加上偶而出現令人發笑的橋段
都為此類型的電影增添了可看性

這類型的電影,港片也拍了不少,例如黃百鳴、梁朝偉、主演的《千王》,
這部1991年出品的電影,時至今日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差強人意的電影也佔了大部分


而《國士無雙》的確是一部值得讚賞的國片
但如果我們用較高的標準去審視,去脫本片的娛樂橋段,也就是所謂的笑點之後
事實上,它的結構令我略感失望


劇情結構有點支離破碎,感覺像是先想好頭尾再加入中間部分的劇本
令人觀賞至影片中段時,開始感到疲乏。

犯案的過程、手法、這些最重要的部分
不是描寫的不夠明確,便是被太多其他旁枝的劇情拖住
以致節奏不夠明快,或是缺乏合理性
尤其是邏輯推論的部分,並沒有給人那種“阿!!原來如此!!”的驚訝感


另外,中間又插入了太多可以刪掉的枝節
例如,我個人覺得天心跳那場舞,成效並不是很好,我以為會有後續劇情
但似乎並沒有,感覺就是純粹賞心悅目的片段。
但若是強調娛樂性,效果似乎也很普通,
(我記得凱薩琳麗塔瓊斯在談到電影《將計就計》時,曾說過那麼一段話
 觀眾要看的就是乳溝阿!)
而所佔的時間太長,反而拖垮了本片的節奏。

這點在宴會那場戲尤其明顯,本來該是顯示詐騙集團犯案過程,
和作案手法的一場高潮戲,但因為資金的缺乏(我猜啦)
以致運鏡過於呆板(沒有大場面的感覺),場景無法令人信服、
只好加入一些笑點、卻反而減少了其詐騙手法的合理性
(被騙的老闆已經很假了...但一直擠眉弄眼的詐騙集團令人感覺更假...)

片中過於強調笑點的橋段,起初效果很好。但中末段便過於突出,
反而令人覺得有點疲乏,更重要的是,反而令觀眾忘掉,其懸疑緊張的主劇情部分。

其實,我真的不想批判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真的讓我感覺到國片的希望
(所以下檔後偷偷罵...)
但同時,這部電影的確反應出許多國片的困境。

我相信,在導演原本的構想中,也絕對不希望用這些呆板的運鏡
來處理一些複雜的鏡頭、動作畫面、或盛大的場景等。
因為對越來越挑剔的觀眾而言,有時甚至還會覺得這些畫面有點多餘、沉悶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台灣的電影無聊,為什麼台灣電影的導演特別喜歡用長鏡頭
  來表現劇情和張力,實際上是因為台灣電影在技術人員方面有相當大的落差
  使得導演在拍攝的時候所受的限制較大,本來一場最少要有七、八個鏡頭
  由於資金和時間的壓力,後來變成兩、三個鏡頭,搞到最後兩場三個鏡頭
  三場兩個鏡頭,越搞越長,最後變成長鏡頭!

  但在環境因素下,就將就著用,很多事情就是在所謂,「將就著用」
  或「沒辦法,就這樣子吧。」的情況下拍電影。
  對一些知名導演來說,因為在類型上受到限制,所以只能拍一些
  反應社會或反應個人的電影,因為這些電影是最不需要相關技術的一些問題。」

                                                               - -潘光遠

  我想,以上便是最好的解釋


本片的場景也令人感覺像是在看廣告,或是某部MV,有種奇怪的違和感
令人感覺不真實。事實上,其實現今的觀眾在觀看國片時,
大都會覺得國片有一種突兀感,覺得不自然。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看慣了所謂好萊塢的電影,
但我們卻忘了西方電影工業在幕後投入的大量心力,
忘了因為有這群專業技術人員的存在
才得以成就一部部令人讚嘆的影片。


「當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奧斯卡得獎時,許多高中生都立志當導演......
  還停留在“作者論”的迷思中,卻忘了電影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集體工業下的產物」

                                                                - -黃茂昌

國內電影工業的沒落,導致許多人才轉往電視圈發展。沒有新血的補進,加上
對技術人員的忽視,制度面的陳腐,也使得這方面面臨斷層、困境。
而好萊塢化、好萊塢式,是大多數人琅琅上口的名詞。但對於好萊塢的現代化企業管理
運作模式、生產機制、及其電影工業幕後配合的相關技術,我們到底認識多少?

李安的成功是國人的榮耀,但多數人都忽略了其幕後,西方式現代電影工業
技術人員的重要性。沒有好機器(Good Machine)的 Ted Hope、James Schamus
等人的協助,我想,李安也不會是李安。

「國片很難坐大,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一個人化,就規模小。有容乃大,
  局面規模一大,就需要制度操作與管理,需要分門別類、相互溝通
  再加以統合。」
                                                   - -十年一覺電影夢 李安傳記

電影是一種藝術、文化,但同時也是一種工業、商業活動

「不幸的是,電影跟其他藝術不一樣,權力、金錢跟社會資源,
  就是你的顏料,你的音符。」

                                                   - -十年一覺電影夢 李安傳記


但這似乎又回到老問題,也就是商業與藝術的爭執

「香港新浪潮影片從一開始就認同商業機制,擁抱商業美學;
  他們追求的是美學形式的開拓,相反的,台灣新電影採取的是疏離的態度
  一開始就沒有這樣的認同性,面對電影工商業模式的剝削性和庸俗性做法
  有著主動的抗拒,這樣的差距,使著兩者很快便走向不同的道路上去。」
                                                                 - -盧非易

當然,台灣國片現今的挫敗,絕不能追本溯源至台灣新電影上
事實上,當台灣新電影興起時,所佔的國片票房只是少數
對國片的發展並沒有絕對強大的影響
現今國片的挫敗,絕大部分要歸咎於政府當初政策的失當
而藝術跟商業,當然是可以並存的。

走出戲院,即使心中有很多想法,但我還是會推薦《國士無雙》
並不是因為它是國片,而是我認為本片的娛樂性的確足夠,在輕鬆詼諧的劇情方面
陳映蓉導演的確掌握的很好,貼常日常生活的劇情,也是國片得以勝過好萊塢電影
的手段之一。我想,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沒有所謂的藝術片或商業片
只有好片或濫片之分。而這是一部值得我推薦給親朋好友,而不須費心解釋劇情
或推薦時會難以啟齒的好片子。


只是,走在回家的路上,還是想起了那句話

「想走商業路線的困難,並不下於藝術美學的精進。」

我想著...



















「銀幕配額制度已形同虛設,因為每年最賣座的都是韓國片。」

                                     - -姜太 / 韓國製片協會暨戲院協會主席






希望國片能有那麼一天...



--

                 法語是電影的語言,電影說法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04.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t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